





專科醫療
內科
氣溫與中風息息相關|澄玥中醫 徐碧韓 醫師

氣溫與中風息息相關
澄玥中醫|徐碧韓醫師
日前國家衛生研究院公布分析20年、超過110萬例中風病例與氣溫變化的相關性,而近日氣候冷冷熱熱變化極大,在這樣的環境溫差之下,其實也默默增加了腦心血管方面的疾病風險。那我們中醫如何看待和治療腦中風呢?
中醫對於「腦中風」的看法與治療方式,與西醫雖然不同,但也有相當完整的理論體系與臨床應對策略。在中醫中,腦中風屬於「中風」範疇,常見的相關概念包括「風」、「痰」、「火」、「瘀」等病因,重視整體調和與辨證論治。
【中風的中醫定義】
中風是指因風邪入侵,導致經絡閉阻或臟腑失調,使得氣血運行不暢,突發昏仆、語言障礙、偏癱等症狀的疾病。對應西醫的腦梗塞、腦出血、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等。
【常見的病因與病機】
◆正虛邪中(正氣虛弱、風邪乘虛而入)
◎多見於年老體弱、氣血虧虛者。
*表現:突然昏倒、半身不遂、語言不清等。
◆風痰阻絡(風邪挾痰瘀,閉阻經絡)
◎過食肥甘、久坐少動、脾虛生痰、氣滯血瘀。
*表現:偏癱、口眼歪斜、舌強語塞。
◆肝陽上亢,風火上擾
◎常見於高血壓病人。
*表現:頭痛眩暈、煩躁易怒、突然昏仆。
◆氣虛血瘀,脈絡閉阻
◎中風後期常見,屬虛證多於實證。
*表現:肢體麻木、活動不便、語言困難。

【治療原則】
急性期:
疏風通絡、清熱化痰、醒腦開竅。
常用方劑:安宮牛黃丸、至寶丹、蘇合香丸等
但中風急性期還是建議先西醫治療,狀況穩定後48-72小時中醫可開始介入治療。
恢復期:
活血化瘀、補氣養血、調和臟腑。
常用方劑:補陽還五湯、通竅活血湯等
後遺症期:
益氣養血、強筋健骨、活絡通經。
可配合針灸及中藥調理協助腦神經活化及恢復動作控制。

【針灸應用】
中醫針灸是中風後遺症階段重要的治療手段,主能幫助促進神經功能恢復、改善肢體活動、改善肌肉張力、強化神經與肌肉的重新連結,所以對於中風後遺症的處理是重要的。
【常見的後遺症有】
偏癱
語言障礙
肢體麻木僵硬、感覺異常
行走活動困難
口眼歪斜
眩暈、頭痛、疲倦、失眠、健忘等
常用穴位有:頭皮針(語言區、運動區)、風池、百會、合谷、足三里、曲池、陽陵泉等。
中醫不只看「病」,更注重「人」,針對病患的整體狀態進行辨證,尤其在慢性後遺症期,中藥與針灸更強調功能性恢復與生活品質的提升。

本文僅供學術參考和交流,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,謝謝!